top of page

G0V Summit 2018──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


G0V Summit 2018──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

2014、2016 年台灣歷經大型公民運動以及政黨輪替之後,g0v 社群舉辦了 g0v Summit 高峰會,兩次皆邀請到國際公民科技界重量級先驅來台分享,也促成開放社群、政府、NGO、學術圈、網路界多方交流,是台灣各界摸索如何運用資訊科技與群眾參與尋找新路的深刻交流。g0v Summit 不僅是亞洲最大的公民科技盛會,台灣草根的「開源式公民參與」也與國際社群形成新的生態系。

2018 年,在國際面臨各種資訊影響社會的深水區,g0v 社群秉持熱愛開放分享的精神,也希望再度邀集各界齊聚,繼續分享運用科技改變社會的多元經驗。

g0v Summit 2018 於 10 月 5-7 日在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舉行,議程將涵蓋開放政府、開放資料及運用新科技公民運動等內容,預計參與人數約 800 人。大會由社群參與者義務籌辦,工作團隊約有 130 人。

☞ 全球最活躍的 civic hackers 齊聚台灣

來自全球 33 國高達 144 份的投稿,預計將有來自 24 國/地區(日本、印度、柬埔寨、韓國、中國、香港、澳門、西藏、緬甸、德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波蘭、法國、瑞典、荷蘭、菲律賓、馬來西亞、奈及利亞、剛果、美國、加拿大、巴西),涵蓋各國公民科技社群,將在大會中分享他們的專業與經驗。

主題涵蓋:政府與選舉、群眾參與、行動與戰力、公民科學、社群治理、災害與科技、環境議題、開源農業、文化應用、教育、藝術,以及透過開放協作促進參與的各種實作與議題

☞ 開放參與的精神:Unconference 、Birds of Feather 與閃電秀

大會將以三天四軌共 60 場演講/工作坊進行,除了大會規劃的議程外,g0v Summit 也維持開放參與的精神:【Bof】(Birds of Feather)、【開放工作坊】(Unconference)、以及閉幕前【閃電秀】(Lightning Show),都歡迎會眾現場投稿、上台分享。這兩項活動源自開源社群的開放精神,讓草根的跨界的分享帶來更多社群動能。

DAY1

#79 有社區參與的電腦科學:追求社會正義學到的教訓

這個工作坊將介紹 CEL,一個「資訊科學的社區參與」的課程。我們將討論參與者的不同角色,介紹課程如何安排時程、規劃任務、設定與管理預期、並且分享從學生與社區兩個角度所看見的成果 我們將討論幾個案例,探討資訊科學學生如何在社區伙伴的引導下,處理不同的社會議題(例如食安),並分享成果、最好的實踐、以及學習到的經驗。我們會運用課程中發展出來的小活動,來帶領分組對話與討論。

 「The Buck Stops Here.」是美國總統杜魯門的座右銘,意思是「責任推託,到此為止」。眾人對政事可以推卸責任,互踢皮球,但到了他身上,無可推卸,他必須全然負起決策成敗的責任。在一個充分落實「當責」(Accountability)文化的組織中,每個人都會說:「The Buck Stops Here.」

#27 參與式公民科技的運算特徵

短講討論介面設計、技術方法與演算法如何影響公民科技的表現。分析這四個平台的資料:Decide Madrid (https://decide.madrid.es/)、Decidim Barcelona (https://www.decidim.barcelona)、Avaaz.org (https://avaaz.org/)、 Menéame (https://www.meneame.net),來討論對話串的設計如何影響線上審議的架構,以及演算法如何影響連署的排序。最後,我們將討論幾種改善公民科技的方案:是否有可能將參與式設計導入公民科技的開發中?什麼方法可以降低資料視覺化造成的偏見?

#148 科技業工人組織起來

這個討論會希望能聽見在科技業內組織的勞工聲音,檢視在在地、由下而上的組織力量如何能集體面對無法監管的矽谷科技公司。更有力量的科技業工人能達成什麼?除了目前的生產方式,有沒有另類的組織,能在支持科技發展的同時,讓勞工更有力量?

#66 #CodeforGender 性別議題設計思考工作坊

#codeforgender 工作坊邀請想要對「性別與科技」這個主題有興趣的你參與,一起打破性別刻板印象,並採取行動。工作坊將引導參與者發展創新的點子,轉換成具體實踐方案。參與者可以學到如何創造靈感、如何化為行動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流程分成兩部分:設計思考與創造行動方案。參與者會先從生活中挖掘情境,找出想要解決的性別問題。再根據問題,轉換成具體行動方法,最終分享成果給其他參與者。

#125 開放政府聯絡人制度的挑戰與展望

PDIS: Public Digital Innovation Space(公共數位創新空間)的首要目標:「build trust between citizens and the government.」,四主軸「透明、參與、可責性、涵融」。PO (participation officers) network 。PO是各方面的串接者。對內、對外、直向、橫向資訊溝通、開放政府與公共機關的潤滑劑。32個政府部會都需要派出一名PO來參與,已經擴散到三級機關及地方政府。

提供一篇關於PO制度易懂的介紹,最近出在 Apolitical 上 “Meet the network tearing down walls between departments in Taiwan” 的文章。

#31 對社會好的資料:什麼才是對的配方?

益於社會的資料 (Data for Social Good),是將資料科學運用在解決社會問題以促進社會公益。在國際上,聯合國已將資料科學運用在追求「永續發展目標」;在國家的層級上,各國政府同樣使用資料來提出更好的政策並改善公共服務。但我們要如何從理念走向成果?一個基於資料的專案需要費時多長?成功的祕訣又是什麼?由資料來制定政策是否有共通的問題?如何搭起公私協力與信任?在專案結束後,資料還有生命嗎?

#145 建構社交媒體觀察網絡:亞洲選舉的工具及技術

這個工作坊希望共同產出一張地圖,綜觀亞洲各地在選舉期間透過社交媒體散播負面內容的組織及活動,特別關注印度、印尼、菲律賓、泰國,並且找出我們能夠應用的觀察工具、技巧及協作方法。

#126 好市長,不問嗎?

因應今年底的地方選舉,沃草推出《2018 六都市長給問嗎》網站,公民將可直接在網站上「提問」及「連署」,我們也陸續邀請市長候選人加入網站「回答」公民的問題,讓選民直接了解市長候選人的政策,從而在年底大選做出投票的選擇。我們相信「知情投票」是改變台灣選舉文化的關鍵,而《2018 六都市長給問嗎》網站正是實現這個理想的計畫。然而,問出好問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讓公民討論公共政策並進一步凝聚共識?沃草過去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體活動,實驗出相關的討論方法,模擬代議政治的同時,也讓參與者學習問出好問題。我們希望能有機會,將這樣的實驗成果,帶到 g0v 年會,與開放社群的朋友交流。

# 公私協力:資料驅動與新世代農業管理 / 智慧城市跨界資料協作-計程車營運資料為例

【公私協力:資料驅動與新世代農業管理】台灣地狹人稠、小農眾多,農民卻在資訊流通整合方面有很大限制,造成資訊與知識不易積累.同樣問題也反映在政府管理與政策推動上,近年來熱門議題如產銷、食安問題,乃至於禽流感防治等.該如何借助台灣軟硬體的成熟技術,讓政府與私人企業之間能互相截長補短,合作創造新世代科技農業,提升產業競爭力.【智慧城市跨界資料協作-計程車營運資料為例】這個案例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資料不再只是來自於政府單位,我們是透過三方合作(包含了:高雄市政府、數據分析公司、多家計程車車隊),在不侵犯個資的前提下,採集了高雄市計程車營業行為,進而分析出最賺錢的司機們是如何進行他們每天的營運活動與策略,從中我們也歸納出高雄計程車的藍海網路,提升每位司機在不同時間空間的跑車習慣下,應該怎麼做才能賺到更多的錢。

#60 安全的公民科技:讓公民社會更強壯

在這個工作坊中,兩位講者將分享他們在「公民社會裡的數位安全」相關的經驗與看法,並介紹適合公民團體、政府單位與媒體從業人員使用的安全性工具。

#94 科技能否來自聾性?

聾人作為語言文化的少數群體,總是被放在受助者的位置,然而「獲得聾(Deaf Gain)」的公民已然增加了世界的人類多樣性,在亞洲卻仍難以進入公眾的視野。大部分的新科技總是讓聾人無所適從,加拿大有位華裔聾人甚至寫了一篇「聋人不需要新的沟通工具,其他人需要」(Deaf People Don’t Need New Communication Tools: Everyone Else Does)。總在做聾人權利倡導的守語者(ProSigner)成立四年以來也無數次被問「難道科技不能解決聾人面對的問題嗎?」。網際網路問世以來,全球聾人之間的距離被縮短,科技在這個層面解決了地理隔絕的問題。但是其他的面向,例如聾人教育、手語流失、聾人社會參與困難等議題仍待解決。90 分鐘的開放式討論,守語者首先將對聾人的現況進行簡介,刷新大家對聾人的認知,然後拋出一些常見的議題以及已有哪些科技的涉入欲解決但未能戳中穴道。邀請現場的與會者一起集思可能的解決辦法。

#48 沒有人來做 Cofacts 編輯啦!

Cofacts 是能自動回覆查證結果的 LINE chatbot,轉傳 LINE 訊息給他(LINE ID: @cofacts),就能得到 Cofacts 編輯之前為此訊息所撰寫的查證回應。 Cofacts 的運作,仰賴編輯志工們在 Cofacts 官網( cofacts.g0v.tw )針對 LINE 轉傳訊息進行查證、並且撰寫 LINE chatbot 的自動回應。至今編輯們已回覆 20,000 則轉傳訊息、每日平均也有 160 人向 LINE chatbot 尋求回應。 此 workshop 會與大家介紹 Cofacts 專案,並且帶大家體驗一日 Cofacts 編輯 —— 面對一則 LINE 上面瘋傳的訊息,怎麼拆解訊息、又要怎麼撰寫回應,才能幫到使用者? 沒有人來做 Cofacts 編輯,而你就是沒有人! *參與者請先註冊 Hypothes.is:http://hypothes.is/signup

#64 資料視覺化的快速上手:以環保署水污染資料為例

不太會程式語言的倡議者跟創作者,可以透過ㄧ些免費的工具來做視覺化,比如說,免費的 PowerBI 可以傻瓜的做出視覺化以及發佈到網路上做互動式圖表。透過D4SG做過的專案來做一個手把手教學 https://github.com/ningchencontact/D4SG_Environmental-Protection

#142 透明度報告補完計畫:關於政府監控

這個工作坊將探討數位監控以及它的資訊揭露。人們有權知道哪些基本資訊,又該如何理解、分析這些資訊。

DAY2

酸民起義

這是一個缺乏信任的時代。政府、企業、學校、宗教,我們不信任它們。儘管理由充足,但這樣的不信任仍然危險,也正侵蝕人們與公民社會的連結。這場演講將檢視這些不信任的來源,以及世界各地的運動者如何將不信任轉化為改變社會的力量。

#k3 網際網路解殖:從亞洲的可能性出發

75% 的網路使用者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中東,網路上的人口有一半在亞洲。然而我們使用網際網路時常感覺它不是為我們所設計也不是由我們自己設計 ,而網路上的開放知識(例如維基百科)並不包含我們的歷史與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我們可以如何改變這個現狀?

追金流

主持人:Wu Min Hsuan (Ttcat)

我們看到許多實際案例,透過金錢的流向可以釐清很多事情的來龍去脈。或是許多弊案的追查也是透過金流的走向來找到證據的。因此如果開放資料也可以把金流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那麼會不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情況呢?但是既然金流是做為許多追查線索的一個重要依據,那麼想要讓所有具有權勢的人脫下這個魔戒又是多麼困難?也許從幾個個案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線索。

#42 政治獻金開放資料從社群、媒體到政府的實作旅程

開放資料跟獨家新聞是互斥的嗎?以政治獻金報導為例,分享一個四年前的專案如何復甦,到實際促成政府政策的改變。以及從新聞媒體的角度怎麼與社群合作,政府的資料又有什麼陷阱,談一份不開放的資料如何成為開放資料新聞報導。

#85 改進紐約市參與式預算:馬德里和台灣的工具混搭

在美國,參與式民主的運動雖然並沒有像馬德里一樣,在市的層級取得一定程度的權力,也沒有像台灣一樣,在國家層級上得以發揮。但美國的許多城市正在推行參與式預算。 參與式預算讓市民有權力直接決定如何花費公共預算。紐約市的參與式預算是全美國規模最大的,可規畫超過四千萬美金,佔了市府預算的 0.05%。這個數字比例雖然不大,卻是一筆不小的金額。 我們向 vTaiwan 學習了公共審議的過程、參考馬德里公民參與的應用程式、並開發自己的透明軟體,為紐約市打造出一個開源的工具箱。我們希望這個工具箱可以拉近亞洲、歐洲與美洲裡推動參與式民主的社群,一同協作以促進更透明、更著重公民參與的政府。

#26 Pegabot:媒體識讀及機器人辨識工具

PegaBot 專案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線上工具與一段網路識讀的教育,用來讓人們更瞭解線上機器人和社群媒體如何操縱資訊。透過線上工具,我們提供使用者相關媒體識讀材料,包括法律案件中法官們如何處理線上機器人。這場短講將分享 PegaBot 專案至今的經驗,也希望從類似的專案中學習未來可以延伸發展的方向。

#68 「印尼解密」幕後觀點

在全世界,揭密者支援組織有很多型態。有的提供揭密者中立的資訊與協助,例如英國的 Public Concern at Work 和荷蘭的 House for Whistleblowers;有的提供安全的通訊方式讓揭祕者可以與調查記者聯絡,例如荷蘭的 Publeaks、奈及利亞的 Leaks.ng、印尼的 Indonesialeaks。這場短講將討論這些平台為什麼會成功,並且思考安全的揭密者平台需要考慮到哪些細節。

#65 不只是程式:黑客行動主義對當代新聞的影響

在新聞製作的領域中,我們已經談了很久記者與工程師如何串連:記者作為收集真相者 (hacks)、程式設計師作為工具創造者(the hackers),以及各種在這兩者間的混合體。在這場短講中,我們將進一步問,新聞與公民科技的交集是什麼?長久以來,這兩個領域並沒有交集,但我們相信「解困新聞學」(Solutions Journalism)是一個連結這兩個領域的關鍵。

#37 開放新聞製作的實驗:READr

一反過往的新聞製作流程,READr 是一個全新的媒體實驗。我們嘗試從新聞的產製流程中進行改變,讓新聞編輯室變得更開放,我們嘗試在新聞產製的過程中,將可供檢視的資料與素材盡可能公開。在新聞製作的流程中,盡可能遵循 open source projects 的原則:「Release early, release often」。

#109 調查報導、開放資料與開放政府

貪污發生在缺乏透明時。掌權的人,因為可以從貪污中獲利,所以沒有動機來讓資料與訊息開放透明。這個短講將介紹一些調查報導可以採用的開放資料與公民科技方法,用有限的資料來揭開政府貪污的狀況。

#114 違章工廠黑資料

資訊公開可以保護環境嗎?本次分享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為維護農地健康,在推動相關污染及破壞資訊公開和應用的一些嘗試,從沒有任何公開資料,到最後中央及各縣市開會達成「不拒絕提供」的共識,從分析農地違章工廠的產業及汙染,進一步利用不同資料集推估違章工廠總量及成長趨勢,到行政院承諾做全面清查 ,種種以資訊作為倡議動能的過程進行回顧及反思。

#rt1 你的明白不是我的明白

面對公共議題,有哪些媒體、工具、平台能協助公眾理解、討論,進而參與決策?《你的明白不是我的明白》串連公民媒體沃草、議題釐清工具 sense.tw、數位經濟法規線上諮詢平台 vTaiwan 及公共數位創新空間 PDIS,嘗試將公眾參與政治分出階段,分享各自在「知情」、「討論」、「政策形成」的挫折與學習,產生對話與連結。

#rt3 社群參政

主持人:Peggy Lo

除了投票選舉與被選舉,政治參與還有多種形式,隨著資訊科技、開源文化與公民參與的概念加入其中,政治運作的更多面向就隨之展開。對公務員而言,原有結構與新的技術作法之間難免會遭遇衝突而需要磨合,如何進行?如何才有效?就選舉政治本身來說,開源技術如何幫助選民?又能否繼續往幫助候選人的方向走?當開源社群成員進入行政體制內時,遭遇了哪些困難?達成了什麼成果?如果社群成員本身就是候選人,又能夠做些什麼?

#136 g0vhk.io 與香港的公民黑客

本短講將介紹香港現有的公民科技社群及專案,包括 PopVote, Civic Data HK, g0vhk.io, collaction.hk and Open Culture Station。

#71 文化衝撞?公民科技與政府補助

本短講內容來自 Prototype Fund 第一期獎助的成果報告。我們將評估 Prototype Fund 的成效,並且呈現受補助專案產出的成果。我們希望探討:公民科技獎助金如何影響專案?除了獎金,我們還可以做什麼來讓公民科技專案有更長遠的發展?

#127 公民科技發展中的法律環節:也說說 g0v 專案的法律故事

公民科技的發展中,法律規範的設計扮演了重要的地位,自由軟體運動、 CC 授權、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新的法規制定程序等,促成了公民科技的發展。而公民科技的發展又將反饋影響法律規範演變的方向。 g0v 數年來的專案中,遇到了許多從法律面必須思考與解決的問題,藉由歸納、整理、反思這些案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聚焦在公民科技中所需要關照的法律環節,並思考如何將公民科技的開放與社會參與的精神,實踐於這些法律環節中,促成法律規範朝向更友善公民科技的方向。

#140 社群與企業之開源專案合作經驗分享:以阿龜微氣候天眼通為例

開源專案有企業參與是一件蠻好的事情,但如何在社群與企業之間保持適當的合作關係是一件值得思考的問題,經過一年多的參與想跟大家分享失敗與成功的部分,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有個值得大家參考的在地典範,就像 Red Hat 之於 Linux。

#141 為甚麼我會延畢?從 g0v 檢視黑客社群開源協作式的公民參與

一個政治所研究生選錯題目差點畢不了業,只為了鑽研以下三個問題的故事: (1)g0v 的人都無償貢獻做功德,到底大家參與的動機是甚麼? (2)g0v 開放協作的機制如何讓公民更方便參與公共事務? (3)開源協作真的有改造到社會嗎?如果有,是改造了社會的哪個部分?又有哪些部分是無法透過開源協作改造的?

#147 公民科技不可妥協的核心價值

近幾年,公民科技社群裡爭論不斷。究竟公民科技是一個成長中的運動,或僅僅是一個轉瞬即逝的潮流?我們的目標是挑動權力階級,反轉與政府的關係?或是當政府採用了開源工具、做出更有效率政府網頁,就感到心滿意足?當下,這個問題邁入了新的階段,在公民科技社群漸漸擴大我們的影響力的同時,政府的領導人同時劇烈轉變,我們已在價值抉擇的十字路口,究竟我們要為什麼而戰,又要抗爭什麼?

#sp1 推動國家數位轉型的想像

唐鳳:臺灣有三個沙盒

有些人可能會問,民間參與開放資料不會使政府資訊的公信力降低嗎?
以G0V即時空汙監測網為例,G0V即時空汙監測網空氣盒子和政府的監測站資料皆有採用,透過大數據,民眾可以看到目前各地空氣狀況。但此監測網目前還是有缺陷,就是在台灣海峽中間,這個地方並沒有數據呈現,這樣將使我們難以判斷汙染是否來自境外,然而也不會有民眾在台灣海峽放一個空氣盒子,所以我們將會架在離岸風機上。如此一來,我們從這個空氣監測網上,可以看到來自公民科技、社群和政府的數據,所有的數據集合在一起使得資訊更為完整。

張培鏞:推動國家數位轉型的想像

今天代表台灣數位科技與政策協進會來像大家說明。協進會於去年成立,目的是,當我們看到政府在推動所謂數位國家的時候,很多政策還有所謂的法令其實都沒有跟上。於是籌組了這個協進會。

在網路時代,政府不能是一個孤島 (a silo);但是如果政府是一群孤島 (silos) 怎麼辦?在事件的反應上,很多地方都有斷點,數位化可以增加流通,避免這樣的狀況。

世界經濟論壇:數位轉型啟動第四次工業革命

Transformation代表很多事情跟之前不一樣,digital transformation講的是結構上的改變。
數位轉型一方面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則因轉型造成大量問題,需要公私部門緊密攜手,共度難關。
以台灣為例,台灣目前也在發展數位資訊系統,如網路報稅,我們期待有更多相似的服務。如組織改造。數位化的組織是否應該擴大?否則數位化的工作會做不完。數位化工作可以增加效率的單位是否可以將組織規模調整或縮小?

它山在IT建設與產業發展行動

其他國家如何談digital transformation?


美國

  • 2002立法,將政府資訊業務納入正式政事項目,在該國《E化政府法》(E-Government Act of 2002)立法確立法治結構,讓政策目標有依據

  • 聯邦由行政管立暨預算局主導,下設「E化政府暨資訊科技辦公室」

德國

日本

韓國 科學技術資通訊部

中國

新加坡

  • smart nation

台灣-努力過的

  • 30多年前跟上IC與電子代工,優勢持續到現在

  • 台灣IT製造產業

  • 40年前政府設立不會資訊組織並由其他單位調派人手轉任
政府必須做跨部門整合,不能各部會繼續各司其政。我們須從結構上思考問題

數位產業如此巨大、牽動各領域,競爭慘烈,有需要思考該做什麼改變!

我們應該要有高於部會層級之CIO正是專職專責組織,統籌國家資訊建設規劃、資源分配、法制等,以及產業發展
推動數位國家之有效落實
例如Uber、第三方支付、數位貨幣
第一個須探討是誰該去處理這樣的問題
促進產業的發展。

政府轉型時,CIO扮演重要腳色:應強調專責、專職,應是一個正式組織,有預算和權力協調
。

Gartner “2018 CIO Agenda: Government Insights”

段宜康質詢:2017/03/22,政府的資訊單位事業務單位還是輔助單位?
此組織應該是業務單位而非幕僚單位,不能只靠英明首長,須把英明落實在制度上,發展制度。

只要數位化就會有咎責與可以承擔責任的單位。
虛擬和實體已經影響當代世界,治理成為一個挑戰

2018年全球網路政策10大引爆點預測

美國聯邦政府IT支出成長趨勢圖

金融海嘯之後,icloud產業興起。Total $3.465 trillion,IT占整體國家比約2.62%
Gartner: 人年資訊預算,美國公務人員一年的支出是一萬七,資訊人員占比6.9%。

台灣呢?

小於1%。資訊預算占中央政府總預算0.71%(美國為2.62%)。
數位科技必具破壞性,故須以新思維來做改變。組織上截然不同的設計與做法的改變引領未來。

Q:我國目前政府資訊長是誰

行政院副院長?
如何有真正的資訊長、有辦公室、是正式組織、有職權的?這是我們目前在想的問題。

結論

  • 建立正式國家資訊數位化或專責單位,才能當責與究責。層級要夠高才能對數位匯流與跨領域做資料與業務整合,進而建構數位國家所需之環境面議題,引領創新應用。

  • 政府採購法、資訊預算與人力調整可有前瞻性設計,以利數位時代下個重大建設能有效善用新科技

  • 我國絕對需要一個可操作的國家數位轉型總戰略。

#25 Mudamos:民主參與工具包

這個短講將介紹 Mudamos 這個公民參與的工具,它如何串連線上數位簽章,與線下的社會創新方法。我們將分享這個工具的影響力,以及所面臨的挑戰,與學習到經驗。

#30 生活中的民主:Parti 在南韓的民主生活與文化實驗

我的講題將關注行動主義與動員,如何擴大線上/線下的公民空間,並且促進政府與公民社會的協作。

#92 OK NTU,我們來投票吧!

https://speakerdeck.com/rschiang/

作為一所有三萬多名師生、學生會長比總統還早直選的學校,台大每年的學生會選舉不只全校關注、也讓承辦的選委會備感壓力。從 2014 年接手學校電子投票營運以來,為了平衡架構設計上的秘密性與可檢驗性、降低人為因素造成的影響,歷年來的選委、選監、資訊社群夥伴都花了不少心力在討論上。這次的 talk 將會聚焦在電子投票系統的架構設計、四年來遇到的技術與人為障礙,對應的因應方式,以及可能改善的方向,供未來架構電子投票的團體或自治組織、以及現場與會的聽眾討論與思考。

#41 從台灣到世界,再從世界走回來:比較公民科技的眾聲喧嘩

開放政府、公民科技在近十年內襲捲全球,成了新形態的公民運動。從台灣生根發起的零時政府,不論在社群規模、治理模式與政治影響力上,都成為全球公民科技所矚目的對象。在過去兩年,我隨著開放文化基金會和社群伙伴,走訪了世界著名的公民科技相關會議(Code for America、OGP、TICTeC、Datensummit、PDF),也在台灣舉辦了 Civic Tech Fest 。這場短講,將分析各個會議對於公民科技的不同想像,並比較台灣經驗在全球公民科技浪潮中的特殊地位,最後,以世界為鏡,提出一些反思。

#113 社群長出展覽的可能性:以 g0v 在林茲電子藝術節的展覽為例

g0v 獲頒 2018 年「林茲電子藝術大獎」電子社群優異獎後,受邀前往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展覽,一個「沒有人」社群,要怎麼長出一個足以代表一個社群的作品?本次將分享從發起討論直到作品完成的過程,並將在 Summit 會場展示作品。

#58 以開源與 Fedora 達成社群目標

在過去幾年,海外藏人已被惡名昭彰的間諜網絡 GhostNet 設為主要攻擊目標。面對惡意攻擊,藏人們利用開源工具與 Fedora 線上社群來進行自我保護。 GhostNet 是目前已知規模最大的電子間諜網絡,這場短講將以 GhostNet 的攻擊此為例,說明人們可以怎麼運用開源工具來保障數位安全、降低攻擊、並凝聚社群力量。這個短講邀請大家來更加認識藏人社群,並且瞭解他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開源軟體來自我保護。不同於商業軟體,開源的數位安全工具提供了海外藏人零歧視的協助。

#29 收斂與開放的雙股螺旋:從薪資居住品質調查 × 開放租屋資料,談另一種跨界合作的可能

因為「薪資與租屋居住品質關聯調查」,找資料而到 g0v 挖坑的敬舒,以及跳坑卻又開新案「開放台灣民間租屋資料」的 ddio ,一坑兩案,一邊是有時間限制,過程難以開源的研究計畫,一邊是糾結於技術與法律的開放資料專案,看似簡單的資料供需關係,因為測試需要以及資料分析的需求,讓兩邊不只是單方向的協助,而是雙向的理解與協作,也因為彼此想像的差異,開啟了更多合作的可能。 除了用「發包接案」與「挖坑跳坑」來理解開源跨界專案外,這種一坑兩案,獨立卻又共同協作的模式,有沒有可能是另一種跨界合作的方法?它需要哪些條件才能成型,各自又能經驗什麼?

#132 以開放街圖資料與開源技術降低山難迷途事件的經驗分享

這個演講將分享過去一兩年的社群培力經驗與進行中的挑戰,議題包含:台灣登山社群開放圖資現況、透過整合政府開放資料的展望、地方消防局的山域管制政策與登山客竟成國安犯、修國家安全法解除山地管制區的契機、開源技術推動登山計畫登錄機制、政策遊說的願景與挑戰。

#104 從田間到食譜的鏈結農產品產銷履歷資料

建立鏈結資料的目的在於提供一個更完善的資料基礎設施,以便讓資料在不同知識領域的服務系統或資料庫中的流動,減少人為處理,增加跨部門的協同合作機會,進一步地,一個語意化的資料基礎設施可以疏理出更多知識脈絡,進而找出資料趨動的治理策略。本短講將分享處理農委會產銷履歷開放資料的經驗,介紹這個專案工作如何清理資料,結構化產銷履歷資料中的產地、商店、餐廳、價格,從資料中推導出知識本體,以將產銷履歷資料轉換為 RDF,並鏈結衛福部食品業者登錄、經濟部工商登記資料、以及日本作物產地。我們以食譜網站做為鏈結產銷履歷資料的示範案例,展示出如何從食譜中的食材自動地顯示該食材的價格,推薦該食材的產銷履歷農產品要去那裡買? 那家餐廳吃到使用該食材的產銷履歷農產品的料理。

DAY3

#k5 當我們說「開放」

When we say open, what do we really mean? How are open communities and organizations performing. What are some of the observations and lessons from two viewpoints – an organization (humanitarian) –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Red Crescent Societies and global community - OpenStreetMap. How are some of the topics/challenges and issues similar and different? What can we do as open advocates to inspire and build change in organizations of all types?

#38 家己的辭典家己編:iTaigi 愛台語

在語言復振過程中,如果缺少一部大型的台語線上辭典,我們能不能自己編?「iTaigi愛台語」實踐全民參與、協作、開源、先承認你就是沒有人的精神,經過1年開發、2年營運,使用人次已超越87萬還會再更高!且來聽聽工程師、創意者與台語人,如何攜手合作、貢獻各自的專長,開發一個有趣又好用的查詢工具,搭配社群網站的教學與推廣,讓過去曾被汙名化的本土台語,重新走到時代尖端。

#110 社群支持型友善糧食生產系統

環境保護需要全民共識,友善糧食生產來自公平貿易之支持。如何運用公民科學及公民科技導入,提供友善糧食生產輔助,並建構更透明之產銷連結。

#137 藉由區塊鏈降低環境感測器維護成本並創造經濟誘因

LASS(環境感測器網路系統)在台灣部署超過三千台感測器,並提供可觀的數據量作多種分析,但資料處理本質上採中心化架構,勢必承受日漸增長的管理成本,更嚴苛的是信任基礎,一旦規模持續攀升,該如何確保資料不受竄改呢?於是成功大學的團隊著手和 LASS 專案合作,提出透過區塊鏈分攤資料處理的成本,同時引入數據市集和對應加密貨幣導向的買賣通訊協定,嘗試建立經濟誘因,讓感測器資料貢獻者不再僅是無償參與,未來或許得以永續經營。

#43 從資料到行政:台北市公有資產資料活用接力

本次短講圍繞在臺北市公有資產資料與各方衍生行動,將依序說明民間社群建構資料揭漏與視覺化的公有空地地圖,接著將介紹臺北市政府與社群合作建置公有低度利用資產平臺的歷程,最後,將並陳公部門、民間社群、議題觀察者等關係人的看法,嘗試提出再進一步的議題協力機制。

#111 個案觀察:把政府官員和企業拉進公民科技運動

從日本 Code for Japan 來的 Hal 將與聽眾分享兩個獨特的專案。(一)去年,我們讓十八位私人企業員工,從各自的辦公室到十二個地方政府當兼職公務員。公民社群缺乏資源?讓企業支持。(二)資料學院:一系列為公務員設計的工作坊,提高地方政府的資料利用程度。

#67 為更好的公共服務及創新一起來協作資料

延續開放資料研究院(ODI)第一年的創新計畫,這場短講將檢視這個計畫以及開放科技的歷史,探尋開放資料的未來。我們的觀點是:相較於區塊鏈的零和模型,git 和開源社群的協作開發、維護模型才是資料治理的未來。

#46 開發中的東南亞:把開放資料帶進社區

開放發展柬埔寨(ODC)自各方匯集難以取得的資料,整理後釋出。任何人都能安全地存取這些客觀、政治中立的資料,讓公民能做出知情的選擇。資料的範疇涵蓋社會、環境、公共服務以及經濟,使用者可以與網站上的數位地圖互動,過濾資料圖層,得到他們需要的資料。ODC 已經成為柬埔寨公民科技生態系中的重要資源,同時也是其他開發中國家與公民共享知識的參考模型。

#50 AsiaMRL:控制蔬菜水果中的化學殘留

Asia MRL 讓亞洲國家(例如台灣、泰國、韓國、日本)的人們可以查詢該國所允許食物中「化學殘留容許值」(Maximum Chemical Residues, MRL)。由於各國設定的「化學殘留容許值」不同,常常造成蔬果的進出口的問題。舉例來說,在 2017 年 7 月,一批從台灣運往韓國的芒果,因為兩項化學殘留值高於韓國最新制定的容許值,使得該批芒果被退回。 Asia MRL 利用臉書機器人來運作。在登入臉書後,使用者可以將想查詢的蔬果的英文名稱私訊給 Asia MRL 的臉書,Asia MRL 將會回覆四個國家的容許值(以 ppm 為單位),不能有任何殘留值驗出的化學成份,會以「-1」的數值呈現。如果使用者傳某個化學物質的英文名稱給 Asia MRL,它會列出台灣哪些農藥或殺蟲劑含有該化學物質。如果使用者傳蔬果的中文名稱給 Asia MRL,它會回覆這個蔬果常見的疾病,以及這項蔬果在過去進出口時,曾有過化學殘留超標的紀錄(來自台灣政府的資料)。

#1 一個國家與她失落的寶藏

《國家寶藏》這個公民科技專案已經在台灣的歷史研究社群中引起廣泛討論。在一個以歷史檔案、官方文件為主的研究領域,《國家寶藏》帶入了開放資料的概念。這個專案做了什麼?未來又將如何發展?

# 不信任與科技:科技能否重啟對話?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洪申翰

透明足跡

台塑六輕的超標資料「消失」?希望能夠促成民間力量、強化政府資料治理、揭露跨界污染轉移、企業環境社會責任。有大量的超標數值事實,但在政府提供出來的資料中,這些數據都用特定的文字覆蓋 - 【設備正在維修中】。

Open集團計劃

因「不平等的知識」、「不利大眾參與」、「偏斜的期待」、「民間沒有設定議程的能力」,主權在政府,產生了不信任。

以民間為視角的議程跟能力三基礎:

透明化及符合民間需求的政府環境數據

民間環境資料庫

民間公民科技的監測數據(庶民動手做的實測跟技術)

沃草 林祖儀

沃草現任負責人、Appendectomy Project 割闌尾計畫發言人(推動罷免權組織)、PTT實驗坊的團長。

第一個故事:2014曾有罷免三委員的計畫,先是網站投票選出排名,前三名進行罷免,我本身有被蔡正元委員告,我們仍然依循體制推動罷免權,但卻收到罰單,罰款六十萬,因為我們宣傳罷免。

憲法規定參政權、言論自由,但宣傳罷免罰了六十萬。最後,也把不得宣傳罷免的惡法修掉了。

第二個故事:小時候覺得國是會議高高在上。

以科技角度,我的團隊做了一些挑戰,首先第一個經驗是,經貿改革跟年金改革國是會議之後,有了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對相關單位進行遊說,透過科技力量或簡單方式讓公民參與。網站開始出現「有話要說、議題開講」,民眾可以透過網站提出司法改革的意見

關於中正紀念堂轉型,從2017年12月開始我們在台北、台中、台南、花蓮,舉辦了四場願景工作坊,除了讓民眾能夠透過審議式民主方式討論,時間無法配合或交通因素無法來的人很多,必須運用網路的力量、科技的機制讓民眾表達意見。

「市長給問嗎」跟「總統給問嗎」的專案,有一定選舉人連署,就請候選人回答問題。無論民眾的信仰、價值觀、黨派是甚麼,都可以來這邊提問,而候選人有義務來回答,我們彰顯主動提問權利。今年辦了「六都縣市長給問嗎」讓體制內外的人有機會對話。

沃草做國會直播,讓民眾透過漫畫或影片了解時事,也透過很多媒體實驗。相信大家一定沒有聽過戒嚴令這樣被宣布,這是當年陳儀宣佈戒嚴,去年我們做了二二八專題,我們挑戰的是不是只有文字讓大家知道二二八發生什麼事情,而是跟地圖結合來看到,也透過遊戲、科技,可以透過教科書以外的方式了解議題。希望用科技的方式降低公民瞭解議題的門檻。

#32 技術的政治與去政治:來自司改國是會議的省思

近年來,政府治理遇到了雙重的挑戰:來自公民社會的倡議與抗爭,屢屢挑戰決策的程序與內容,要求更高的民主正當性與政策妥適性;另一方面,日漸複雜化的治理議題,也對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此雙重脈絡下,「外部參與」成為政府治理的關鍵詞。本次短講以2016至18年的「司法改革國是會議與其後的改革落實」為案例,從兩年多來的內部經驗與外部的視角,討論以下幾個議題:(1)公民科技/技術的政治;(2)政治如何使用科技/技術;(3)對策:從公民科技/技術的去政治化到再政治化。

#62 民主實驗:「死刑替代方案公民審議」

在臺灣,死刑是一個非常難被討論的議題。首先,民調指出約有八成左右的民眾支持死刑,民意相當的懸殊;其次,死刑也是討論時會變得非常「極化」的議題,無論支持者或反對者都顯現出強烈的意見認同。每當重大刑案發生,死刑議題就變得更加難被冷靜的看待。然而,民間團體「廢除死刑推動聯盟」還是決定跨出一步,不再辯論「廢死與否」,而是設定「死刑替代方案」作為審議的主題,走遍全台灣各縣市,也舉辦了特殊關係人的場次。

#118 全國文化會議的數位參與

文化部睽違十五年舉辦全國文化會議,全國文化會議是一串由十二場的分區論壇、一場充滿便條紙的青年文化論壇、三場官方主導的離島論壇與三場主題論壇(文化資產、文化科技、新住民文化),長達一年的政策參與活動。數位參與能否有效「提高參與」,包括:深化議題理解、廣化參與階層。科技是否能協助形成「由下而上」的文化政策?科技能針對參與者提供什麼實質影響?又或者無法改變什麼?由執行團隊執行長古淑薰、專案經理柯惠晴與數位總監蔡淳任三人的展示說明,分享與文化部溝通規劃與執行的經驗,思考公民參與政策機制的問題。

#k6 緬甸的公民科技現狀

在緬甸,一個小小的公民科技社群,要如何讓打開政府及國會,讓它們釋出資料?

#k1 懷疑者的告白

g0v 社群從台灣草根長出,從最開始就有著開源基因,與開放政府、協作參與、公民科技等概念相乘,似乎有了相當可觀的規模與影響力。在這場以開放精神為核心的公民運動中,如何推動整體社群動能又保有多中心的初衷,是一場長達五六年的思辨與行動。 到底公民黑客行動開啟了什麼?這場短講,將分享一個開放主義的懷疑者如何在行動中,繼續保持質疑,在非科技人和 g0v 思考的雙重奏中,思考公民行動的可能。

標記:

要聞類別
精華區
近期要聞
年表
關鍵字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YouTube Social  Icon
公民站出來
bottom of page